長江商報消息 ●長江商報記者 徐靚麗
武漢港將由內河港口向國際化綜合樞紐轉型。
近日,武漢市交通運輸局發布消息,新修訂的《武漢港總體規劃(2035年)》(下稱《規劃》)正式獲得交通運輸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聯合批復。
作為長江中上游集裝箱吞吐量排名第一的內河大港,《規劃》提出,到2035年,武漢港集裝箱通過能力將達到1000萬標箱,商品汽車滾裝年通過能力突破240萬輛,港口貨物吞吐能力突破2.8億噸。
為加快推動《規劃》的落地實施,武漢市制定了《武漢港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從三方面提出十項重點任務,明確了武漢港未來三年的發展方向。2024年至2026年期間,武漢港將滾動推進32個港口項目的建設,總投資額達187.26億元。
形成“一核心三支撐九港區”格局
武漢港是中國內河主要港口,是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核心載體和長江綜合立體交通網的重要樞紐,武漢港的這一《規劃》是黨的二十大以來交通運輸部批復的首個內河主要港口總體規劃。
面對港口發展的新形勢與新需求,《規劃》立足長遠,對武漢港的功能布局與水陸域布置進行了優化調整,不僅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同時對武漢將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鏈接優勢也起到積極推動作用。《規劃》將原武漢港15個港區整合優化為9個港區,總體形成“一核心三支撐九港區”的總體格局。即陽邏港區為核心,經開、白滸山、江夏港區為3支撐,其他5個港區分別為主城、青山、林四房、蔡甸、東西湖。
在集裝箱運輸系統港口布局上,《規劃》明確了以陽邏港區為核心,經開、江夏、白滸山、東西湖等港區為輔的集裝箱運輸格局。陽邏港區將按照“整合資源、明確功能、強化銜接、提升等級”的思路進行調整,以適應江海直達船型的發展。其他港區則將兼顧武漢市左右岸、上下游的集裝箱運輸,服務臨港產業和自貿區等的發展,一系列舉措旨在強化武漢港航運中心核心功能。
《規劃》強化商品汽車滾裝運輸功能,武漢港將依托城市汽車產業的布局,規劃以經開港區鄧南作業區為重點,其他港區作業區為補充的商品汽車滾裝運輸格局。這一布局將有助于推動港口與汽車產業鏈、物流鏈的一體化融合,打造長江商品汽車滾裝物流集散基地。同時,在傳統大宗散貨港口做加減法。按照“老港區做減法、功能上做升級、空間上做優化”的思路,武漢港將逐步減少老港區的散貨運輸,并對現有條件較好的青山、白滸山、林四房區進行提質升級改造。《規劃》還將對集中連片規模化發展的港區進行功能布局和空間布置的優化,如將石化、油品運輸逐步調整至白滸山港區,實現集約化發展;規范、提升武漢港礦建材料碼頭,在主城區外圍新城區域選址布局礦建材料集散中心。
《規劃》提出,將打造長江中游游輪母港。在客運碼頭方面,《規劃》明確了三環線以內碼頭退出貨運功能,并布局了層次分明、功能多元的客運碼頭體系。其中,武漢關段岸線將被打造為服務長江中長距離內河游輪運輸的母港,而其他岸段則將依托“兩江四岸”打造為服務城市水上觀光游覽和城市渡運的重點集散點。
通過一系列大手筆,武漢港共規劃各類生產性貨運泊位328個、通過能力約3億噸。其中,集裝箱年吞吐能力約1000萬標箱,商品汽車滾裝吞吐能力約270萬輛。
將滾動推進32個港口項目建設
2023年武漢港全港貨物吞吐量完成1.44億噸,邁入全國內河港口前十名;集裝箱吞吐量279萬標箱,全國內河港口排名第四,穩居長江中上游港口首位。
在新發展階段,武漢港的首要任務是著力提升綜合樞紐功能和開放平臺作用,強化支撐國家戰略的能力。通過拓展核心港區陽邏港區的發展空間,加快推進鐵水聯運、多式聯運樞紐建設,構建以陽邏港區為核心的集裝箱航線中轉集并網絡。同時,完善沿江重點產業布局區域的集約化規模化港區規劃,以增強沿江開發開放的新優勢。
《規劃》里的武漢港功能定位更加明確:將由內河港口向國際化綜合樞紐轉型,成為戰略新支點;由運輸節點向物流供應鏈節點轉型,成為全國重要物流樞紐;同時,還將與中部地區其他港口協同發展,成為長江中游港口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加快推動《規劃》的落地實施,武漢市制定了《武漢港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下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從提升港口樞紐能級、完善航運服務功能、推動臨港產業發展三個方面,提出十項重點任務,明確了武漢港未來三年的發展方向。旨在通過一系列具體措施,進一步完善武漢港基礎設施,提升港口樞紐能級,引導港產園城融合發展。
根據《行動方案》,在2024年至2026年期間,武漢港將按照“啟動建設一批、建成投產一批、謀劃提升一批”的工作要求,滾動推進32個港口項目的建設,包括續建項目4個和新建項目28個,總投資額達到187.26億元。此外,還謀劃了17個港口項目,估算總投資為28.87億元。這些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武漢港的港口設施水平和服務能力。
責編:ZB